每到高校毕业季,学生的户口、档案该如何处理?会自动转去就业单位还是打回原籍?补办户口迁移证有哪些流程?不少高校师生对这样的问题都一知半解。近日刊发在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“常信日记”栏目里,由该校保卫处教师陈曦撰写的一篇日记用生动的案例、浅显易懂的语言非常“专业”地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,这篇日记一刊发,短时间内就已经有超过500次的浏览点击量。
如何深挖网络媒体的优势,通过校园网站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,为学校的更好发展凝心聚力?于是,一直默默“藏”在常州信息职院宣传部部门网上的“常信日记”在2014年4月被搬上学校官网首页,成为师生吐露心声、分享感悟的网络互动平台。自“常信日记”上线以来,共发表师生日记400余篇,阅读量达26万人次,点赞数超1.3万,近40万字的“2014年度常信日记”专集已编撰成书,每天阅读“常信日记”成为很多师生的习惯动作,这一栏目也成为学院网站上“贴近师生学习、生活”的品牌栏目。
基础社科部的赵黎娜是2014年9月进校的新教师。在“常信日记”中,她写了自己刚工作时的故事,有初登讲台的忐忑,有不知如何上好课的压力和迷惘,还有被学生认可的幸福。常州信息职院党委书记邓志良看到这篇日记学生点赞特别多,就决定去听一次课。
“没想到一篇日记,竟能引来学校领导听课。”赵黎娜激动地说,在高校里,青年教师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,校领导根本不会知道。“但通过‘常信日记’,青年教师群体被学校领导关注了,我们都觉得很幸运,也很幸福。”
经贸管理学院一位教经济法的新教师,课堂缺乏趣味性,学生不怎么爱听。学院教师张正让他有空上网看看教师孔海涛写的日记,上面是孔海涛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享,“怎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活,让学生喜欢?关键是要了解学生,备学生”。
即使工作再繁忙,常州信息职院院长王丹中也要经常抽空写“常信日记”,每天上网看看“常信日记”里“来自最基层的声音”。王丹中认为,大学校园里需要有一个让师生的思想、思考、思绪充分表达的平台,让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、学习过、工作过的人可以用文字尽情地书写自己的梦想家园,“常信日记”就是这样一个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