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> 他山之石 ->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让“非遗”留驻学生心中
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让“非遗”留驻学生心中
发布时间:2015-06-03 14:55:40 阅读次数:
近年来,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,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“非遗”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,全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,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,成效显著。
注重平台搭建,强化育人集聚。学院坚持搭大台、唱大戏原则,多渠道、多层面争取地方“非遗”文化建设平台,为文化育人工作集聚资源力量。一是搭建研究平台。在温州市相关部门支持下,先后成立温州市南拳研究会、温州市龙舟文化研究基地、温州民俗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,定期举办学术研讨,立项省社科联、省教育厅“非遗”文化研究课题10多项。二是建立实践基地。温州市南拳“非遗”教学传承基地、温州南拳培训基地、瓯菜培训基地、风筝培训基地先后落户学院,学院积极开展“非遗”文化传承、教学活动,每年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。三是组建学生社团。成立温州首个高校大学生地方文化服务管理中心,建立民俗协会、手工艺制作社、戏曲社等10余个地方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,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“非遗”文化活动,形成了“非遗”文化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。
注重课程建设,强化教学支撑。学院坚持完善课程体系,丰富课程内涵,为“非遗”文化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一是构建完备课程体系。学院按照点、线、面、体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,根据传统技艺类、民俗类、戏曲类、体育类等“非遗”文化类别,分别开设瓯绣、瓯菜、风筝、细纹刻纸、米塑、戏曲、南拳等“非遗”课程项目,其中南拳项目成为省级“非遗”文化课程。截止目前,共有1000余名学生选修“非遗”文化课程。二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。学院将“非遗”文化课程纳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范畴,设立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制,实施“课内、课外一体化”教学模式,“非遗”文化课成为在校大学生必修课。三是强化课堂教学创新。“非遗”文化课程授课除了学院教师之外,学院还邀请校外“非遗”项目传承人、课程建设者来院讲课,开展“非遗”文化课教改研讨,如邀请如温州市南拳协会副主席、温州南拳传承人胡松青、温州市手工艺美术研究院瓯绣大师、省级瓯绣传承人施成权等10多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,并将他们纳入学院日常教学管理。
注重活动开展,强化文化吸引。学院坚持开展生动、直观、多彩的“非遗”文化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“非遗”文化的魅力。一是开展培训活动。学院多次邀请温州市文联副主席、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等校外专家来院开展温州民俗知识讲座、温州地方特色的四季八节知识讲座、温州风筝知识讲座、“非遗”知识讲座以及龙舟竞渡、舞龙舞狮、温州南拳、瓯剧等专题讲座,强化大学生“非遗”文化体验,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。二是开展文化竞赛。学院坚持以赛促学、以练促技原则,大力开展“非遗”文化技能训练,每年参加“非遗”文化技能训练人数超500人次。多次组织学院南拳、龙舟、舞龙舞狮、风筝等“非遗”项目体育代表队参加国际、国内各类大赛,每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0多人次。
注重院地互动,强化示范推动。学院坚持请进来、走出去的方针,加强与街道、村镇、社区联系,广泛开展“非遗”文化推广活动,强化“非遗”文化示范推动力。一是不定期开展宣传活动。利用学院“非遗”文化协会、大学生“非遗”文化社团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等资源,每年组织“非遗”项目传承人、学习者深入街道、社区、公园开展“非遗”文化宣传活动10余次,前来参观群众上万人次。二是选择性开展推广活动。以端午节、非遗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,广泛开展龙舟、南拳、舞龙舞狮、瓯菜、瓯剧等成果展示会和技能比赛等活动,向广大民众推广“非遗”文化项目。如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,举办“温州高校首个非遗活动日暨首届非遗教学成果展演,受到专家、学者和社会各界群众关注。